.jpg)
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科技中心。抬眼所見皆是英特爾、通用、微軟、IBM、SAP、甲骨文、德州儀器和全球最優秀的軟體公司。
.jpg)
IBM在班加羅爾的大廈,IBM在印度的員工數量約占其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班加羅爾一躍成為世界資訊技術的中心之一,從此成為世界各國一定會提起的印度城市。然而,班加羅爾並非一個勵志典範,它的成功背後是其與生俱來的資質,以及努力,同時還要有機會。
.jpg)
南印度耀眼的班加羅爾(中間那個)
寵愛和爭奪相伴的千年——班加羅爾(Bengaluru,Bangalore)位於印度南部的卡納塔克邦。位置處於大德幹高原之中的邁索爾高原(又名南卡納塔卡高原)的中心。這片區域的海拔大約是600到900米。
.jpg)
印度——德幹高原——班加羅爾
邁索爾高原的西部和南部都連接著西高止山(the Western Ghats)。源於山區的多條河流都流經了邁索爾高原,這裏也成為東海岸很多地區的河流上游。
.jpg)
從位置來看,班加羅爾是南印度內陸的戰略要地
這一地區很早就因其戰略地位成為南印度的一個區域中心,早在西元16世紀時,Kempe Gowda I 就在邁索爾高原上修建了很多湖泊以解決用水問題。 Kempe Gowda I 是在毗奢耶那伽羅王朝下的一個封地領主。他於1537年建立了班加羅爾(Bengaluru)城。
但在正式成為班加羅爾城之前,這塊區域就有著模糊而悠久的歷史(印度歷史的特點......)。例如歷史學家 R. Narasimhachar 提出班加羅爾自西元 890年算起的話已經有千年曆史。他認為在 Begur 發現的一塊碑文可以說明這一點。但是,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來支持這個觀點。
.jpg)
Ganga 王朝統治時期,班加羅爾附近所建的名叫 Nageshvara 的寺廟
另外一個班加羅爾由來的說法是西元1120年 Hoysala 國王 Veera Ballala 統治了德幹高原和南印度。他在叢林中碰到一位老婦人為他提供了食物和庇護所,為了感謝老人家,他建了一座小鎮叫做 Benda Kalooru,意思是煮豆子小鎮。西元一千年後 Chola帝國奪取了班加羅爾所在地區的城市。各方勢力進入混戰。
.jpg)
這座名為 Someshwara 的神廟的歷史可追溯到 Hoysala 國王統治時期
.jpg)
Hoysala 國王統治時期的建築可謂十分精美
1537年之前印度該地區的歷史描述一團模糊和混亂,自1537年Kempe Gowda I(毗奢耶那伽羅王朝之下的)建立了城市之後,班加羅爾逐漸發展成為一座商業鎮,成為兩條印度半島商路上的貨物集散地。至少在此後的兩個世紀裏班加羅爾從手工業品、原材料交易發展成了紡織品和軍事裝備生產的中心。
當毗奢耶那伽羅王朝在1638年衰落後,班加羅爾的實際控制權在地方權貴與來自北方的強大王國之間擺蕩。雖然莫臥兒帝國曾經強大如此,對南印度的掌控卻始終是不太穩固的直到1799年,蘇丹去世,在英國殖民者的干預下,班加羅爾又到了邁索爾王公的控制下。1831年英國殖民者將邁索爾王朝納入了自己的統治。由此,班加羅爾開始擁有鐵路、電信、郵政等等系統。1881年,這個城市又回到了邁索爾王的統治,但英國督府還位於班加羅爾,英國的統治顯然更加富於技巧性了。
.jpg)
以印製印乃是我們的國策
1905年班加羅爾是全印度第一個街上有電燈的城市。 二戰之時,班加羅爾已經成為了美國航空器的供應基地。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這個城市被選擇承擔起發展科技的重任。2007年,班加羅爾的名字從Bangalore改回了Bengaluru。
科技與社會觀念
由於班加羅爾本身就從歷史中積累了較有優勢的發展條件,1950 到 60年代班加羅爾就被中央政府選擇作為發展航空航太事業的基地。一批具備科技能力的勞動力也被大量吸引到了班加羅爾。繼而發展起來的電子工業中心又給班加羅爾帶去了很多中小廠商。1988年左右,開始有大的工業廠商進駐了班加羅爾,例如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將研發中心設置在了班加羅爾。其他國際知名公司也紛紛跟進。
亞太市場的利益加上在印度設廠的成本較低是外商對班加羅爾投資的主要動力。再加上這個地區早就發展起了對於科技和工程的相關培訓和教育系統,人才培養源源不斷。中央政府不遺餘力地促進班加羅爾的發展。1980年代建立了電子軟體園。隨後的幾十年裏面,有更多的技術園區被建造。
.jpg)
Bagmane科技園
現今的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矽谷,是居印度IT產業第一位的城市。排名第二的軟體出口地是泰米爾納德邦的欽奈。以高科技公司的數量對比看,班加羅爾也是印度第一,並且遠遠地超過了德裏和孟買。2000之前印度成功解決了千年蟲的難題(Y2K),奠定了世界IT中心的基礎。班加羅爾的工業路徑很多元。不僅僅有航空航太、IT,還有外包服務(Outsourcing)、生物技術。甚至一些周邊產業也發展起來,例如,頻繁的勞動力流動帶動了酒店業和快消品行業的發展。
人類學家項飆有一本著作叫《Global Body Shopping》(全球獵身),講IT從業的勞動者的流動性(Mobility)和他們面臨的困境。他講到美國2001之後美國的 IT勞動力短缺量為85萬人。從1998年到2000年在勞動力短缺的影響下有二十多個國家的IT廠商到印度雇傭勞動力。在繁榮的經濟掩蓋下,IT員工的生存狀態被忽視了。勞工的流動也把世界給串聯了起來。在他的研究中,新的科技產業下人們形成了一個“新階級”。在社會認同上,IT工程師的頭銜可以為個人帶來安全感和社會地位,甚至表現在婚姻安排上。能夠跟工程師結婚意味著客觀的收入和受人尊敬,並且很可能是跨越種姓束縛的途徑。美國成為 IT從業者的理想去處。
.jpg)
IT巨頭雲集
.jpg)
矽谷的夜空如此明亮,不知其中有多少是IT工作者的貢獻
由於美國的簽證政策改變以及勞工數量需求減少,不少印度技術人員就轉到澳大利亞,以此為跳板再嘗試去到美國。能夠去到美國的工程師在家鄉的聲譽最好,其次是出了國的工程師,再次是在本土就業的工程師。這其中伴隨著IT從業者面對不確定性的狀態。
.jpg)
畢竟,連美國土著都不好找工作了
項飆認為,IT產業的人口流動性並不是“經濟法則”的必然結果,而是很多機構性的再調整,包括在社會經濟上不平等的各階層之間的交往(例如,跨種姓的婚姻)和特定觀念(例如,認為IT是很好的職業,去美國是理想狀態)的形成。
關於社會流動性的研究需要非常深入,本文先點到為止。印度的軟體園如今已經遍地開花,不僅僅在班加羅爾,在德裏、孟買、浦那、欽奈、海德拉巴等等很多城市都有高新技術園區。
.jpg)
遍地開花
印度軟體技術園(Software Technology Park of India)成立於1991年。成立目的是為了鼓勵和促進印度軟體出口。園區裏面道路暢通,全天供應水電,確保研發和生產。這種模式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印度整體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跟上投資的需求。無法迅速實現在全印度都有良好投資環境的情況下,修建特別發展的園區就成為吸引投資的辦法。
例如,在考慮軟體園便利的道路建設中,並沒有周到的考慮道路沿線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像是本來可以走路到對面親戚家串門的事情變得需要跨越一個沒有人行道設施的高速公路。
.jpg)
有些印度人民還只能用古代的方式挑燈夜讀
在旱季缺水的情況下,水利發電量就會減少,居民用水和用電可能會隔三差五停一下,但是園區的用水用電絕對不會停。當然,高新技術產業也帶來了很多就業機會,尤其是低種姓和婦女的職業發展機會。一些傳統觀念也會被打破。
不可複製的道路——班加羅爾的發展路徑是一個不可能複製的過程。首先,它在各個王朝的更迭和爭奪中建立了商業和軍事工業的基礎。其次,它得到了中央政府特別的並且持續的支持。
.jpg)
如何集中資源,如何分配資源,是我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再次它幸運的符合了兩千年左右全球科技人才短缺的機遇。再加上英語優勢和教育體系的完備。印度的外包服務(Outsourcing)能力已經全球領先。這些是班加羅爾特有,其他城市都不再可能有一樣的發展途徑。
.jpg)
富有特色的印度團隊
稍微比對一下中國的話,外包服務這一塊還是我們的弱項,比如IBM已經脫離了一些製造業產品而特別注重與技術和商務外包服務,我們還沒有出現有這樣能力的企業。但是中國的 IT發展真是前所未有的快,幾年十幾年就超越了世界的速度,技術應用的領域也多元和豐富。基於對於南亞市場的興趣和成本考慮,很多中國廠商也選擇到印度去投資。而一些印度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會到中國來投資。只能說,各不相同、各取所需
返回首頁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