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知名國產品業內論壇發佈會上,原農業部副部長、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發言時說:“消費者總認為國外的牛奶比中國好,這是消費誤區,並不是身份的象徵。”高鴻賓強調,“即便是合格的進口液態奶,也是根本不如國產牛奶的品質。”(4月24日《北京青年報》)
原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的這一席話,也許是事實。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之前發佈報告,稱“目前國產乳製品、特別是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品質安全狀況是歷史最好時期,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甚至還拍了胸脯稱:“嬰兒配方奶粉抽檢合格率超過99%,這個結果得自於64項世界最嚴的檢測標準。”宋昆岡還曾向記者坦言:“其實我自己的孫子,喝的就是國產奶。”
但不管高副部長還是宋昆岡理事長如何說,國人恐怕還是不太敢喝國產奶。就算國產奶裏沒有了三聚氰胺,但牧民養殖過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以及奶中有可能加了其他添加劑的情況或許不可避免。事實上,一些乳企確實有點不爭氣,三聚氰胺造成的影響至今陰魂不散,雖然沒有2008年那麼嚴重,但仍時不時冒出來危害孩子們,其他品質問題也屢有發生。國人愛國產奶,可國產奶卻不愛國人,這實在讓民眾情何以堪。
幾年間,在我國境內銷售的洋奶粉均價已經從200元邁上了300元大關。然而,這絲毫未影響國內消費者的消費激情,尤其是原裝進口的高端洋奶粉已經成為國內不少媽媽的首選。寧願出高價購進口奶,而不相信國產奶,這不能全怪消費者,說明國家還沒有完全在食品安全方面提振消費者的信心。
這幾年,“瘦肉精”“地溝油”“假羊肉”“毒生薑”“僵屍肉”“毒木耳”等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一個個讓人觸目驚心的真相,使得大眾不得不對國產奶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特別是對幼兒吃的奶和奶粉,國人大多還是小心翼翼,寧願相信進口奶,也要對國家奶有個提防,不然,等到孩子出了問題,後悔就晚了。
不可否認,自從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各地都加強了對乳製品的監管,總體來說,國產乳製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國產奶對消費者曾經造成傷害的陰影還沒有完全袪除,要讓民眾消除“進口奶比國產奶好”這一消費誤區,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有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強對國產奶企業的監管,對奶粉品質監管實施零容忍,乳企也更應當痛定思痛,全面提高品牌的內在品質,防止類似“三聚氰胺事件”這樣的事件發生。另一方面,要用事實說話,對國產奶與進口奶進行比較,把相關數據公之於眾,讓國人更加清晰地認識國產奶。只有讓國產奶絕對安全了,才能使“進口奶比國產奶好”的消費誤區得到徹底消除。來源:紅網
返回首頁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