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面積小、人口少、資源匱乏,是典型的外向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國際市場。新加坡是全球貿易最自由的地區之一,經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高度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
新加坡貿易工業部負責制定整體貿易政策。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Singapore,簡稱企發局或IE Singapore),是隸屬於新加坡貿易工業部的法定機構,是新加坡對外貿易主管部門。此外,在貿易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還可能涉及到財政部(下設海關、稅務和金融局)和國家發展部。同時,貿工部與商業界保持著許多正式和非正式的聯繫,目的在於接收有關國內經濟政策的影響或出口問題的資訊以及政策方面的建議。
新加坡企發局下設貿易促進部,並分設商務合作夥伴策劃署和出口促進署,主要職責是宣傳新加坡作為國際企業都會的形象以及提升以新加坡為基地公司的出口能力。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僅限於一般通過為企業提供諮詢、組織展會和培訓等對出口促進提供支持。
關稅政策:新加坡是自由港,因此大多數商品在進出口時關稅為零。只對極少數產品徵收進口稅,例如煙草、酒類、石油和汽車等。新加坡出口商品一律免稅,對於出口額達到一定限額的公司或者組織,均可申請減免出口收益稅金。
進口政策:新加坡早在1984年就成為了WTO前身關貿總協定《進口許可程式協議》的締約國,它承諾將進口許可證數目保持在最低限度,並且不把數量限制作為進口許可證的一部分,因此對大多數進口商品沒有配額限制,也不需要進口許可證。只有當出於公眾健康、公共安全以及環境衛生方面的考慮時,才會對少數商品實行進口許可,而其他大多數商品均可自由輸入。
出口政策:嚴格限制出口的商品數目極少。根據新《進出口管理法》的規定,只有當出於安全或者衛生方面的要求時才會對部分商品的出口要求具有許可證。此外,對於某些農產品新加坡也會採取嚴格的出口限制和管理以期達到共同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通關政策:新加坡電子政務建設具有相當高的水準,涉及通關的諸多環節均實現了無紙化、自動化和網路化,為商家節省了寶貴的時間、人力和物力。有關網路主要有:
貿易網(TradeNet):新是世界上第一個建成並使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國家,由新海關牽頭建設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稱為“貿易網”(TradeNet),1989年1月1日投入運行。貿易網在全國範圍內實現數據交換,連接海關、稅務、農糧局、經濟發展局等30多個政府部門,與進出口相關的申報、審核、許可、管制等全部手續均通過貿易網進行。
港口網(PortNet):集合了海事及港務局、船公司及其代理行、貨主、物流服務商等資訊,融合航運和港口的專業運作經驗,利用高效的數據交換和通訊技術將航運相關各方連接起來,簡化點到點的資訊流程。
海事網(Marinet):為800多家船公司提供相關海事服務,如處理和傳送電子船舶檔,提供燃料採購、船舶追蹤等資訊。
空運社群網(Cargo Community Network):通過這一平臺,空運貨物代理可直接與全球20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其他貨運代理聯繫處理相關單證等事宜,並與世界其他同類型系統相連,提供區域和全球空運服務。
財政政策:(1)出口貿易獎勵:工業產品出口額在1000萬新元以上、非工業產品出口額在2000萬新元以上的出口創收利潤可以免交所得稅,根據不同企業的情況,免稅期一般為5~10年。(2)服務出口獎勵:包括工程技術諮詢、工業設計、出版、教育、醫療、金融等服務業。出口創收利潤可以減征所得稅90%;根據不同企業的情況,減征期一般為5~10年;減稅期滿後,還可以享受10~15%的減稅待遇。
金融政策:新加坡是東南亞金融中心,實行比較自由的金融政策。新政府取消外匯管制,外匯可以自由進出。外國投資者的資本、利潤、利息和紅利等隨時可以自由匯出。發展區域金融中心,經營美元等主要幣種的外匯交易,在新經營的外國企業取得外匯存貸款相當方便。
自由港區政策:新加坡毗鄰港口和機場共設立了8個“自貿區(Free Trade Zone)”,為全世界的商品進出新加坡提供免稅優惠和便捷的物流服務。這些“自貿區”分別由3家企業經營管理。其中,新加坡港務集團(PSA)負責管理位於Brani碼頭、Keppel物流園、Pasir Panjang碼頭、Sembawang碼頭和Tanjong Pagar碼頭的5個“自貿區”;樟宜機場集團負責管理位於機場物流園和樟宜機場貨物中心的2個“自貿區”;裕廊港公司負責管理位於裕廊港的1個“自貿區”。8個“自貿區”的企業化運營,大大提高了“自貿區”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準。
如有進一步諮詢,歡迎撥打熱線電話:0755-82143719,13923774316。
返回首頁
返回上頁